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教师资格证面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复杂多样的地形说课

2015-06-16 xredued04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说课

  《复杂多样的地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复杂多样的地形 》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只能对这一课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复杂多样的地形》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一课时。

本章节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1-2-5“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和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多种多样的地形”、“面积广大的山区”和“西高东低的地势”三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入本章自然环 境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影响,本课学习的地形地势知识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 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在地形图上准确地找出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脉等主要地形区。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各种地形类型面积比例图,说出我国地形特点,并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图像资料分析我国地形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我国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发展利用中的优势与劣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的特征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点。

2、通过读图用图方法的指导,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运用地图获取信息来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后者因为学生年龄偏小,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总结出来。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运用地图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通过让学生对中国地形图的观察,分小组写出他们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来突出重点。

难点: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举例的方式来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过地图的使用,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 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好动、好奇、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从地图中提取、分析、 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 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据此,本节课应重点采用读图导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学法指导上,应以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征,我从学生生活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跟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我的导入做了如下设计。

导入:多媒体出示楠溪江景区图片和中国地形图,请同学指出楠溪江所在地。

师:美丽的楠溪江位于浙江的东南方,是中国东南丘陵的一部分,这里雨水丰沛,地形崎岖,风景优美,人们丰衣足食。那么,你们知道在中国的其他地区还有些什么样的地形,有怎样的风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堂课的内容,去探究一下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

新课教授:

为了突出重点“运用地图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让学生提高运用地图的能力。我围绕图3—12这张中国地形图开展设计。

第一环节(一)、地形特点

1、地形复杂多样(学生找出地图上的各类地形并且分组写出。)

读图3—12,或者参考图册P26—27,找出相应的各类地形区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每组一种地形,每一组派一名同学上台点图回答)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问:读图3—12,高原盆地周边都有什么特点?

承转: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而从这些地形区的分布特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镶嵌在各大山脉之中,可以说,山脉是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请看书本p51内容。

之后设计活动,让学生继续运用地图,从地图上找出所需要的信息。不断的引导学生回到地图。

活动:联系图3—12,从高原、盆地、平原为基点,找出中国的主要山脉

如: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

承转:讲到这里,同学们可以发现,世界五大基本地形中国都具有,这不难看出,中国地形有何特点呢?——地形种类多样。

不仅如此,之所以说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原因还在于同一种地形内部景观差异大,以高原为例——(展示一系列高原风貌图,学生开展速配)

读图3—13及四大高原的描述     活动:“高原速配”——图片与文字说明大配对

2、山区面积广大

读饼状统计图,获取信息。

读图3—14及其正文内容,思考:

哪种地形面积最广;按习惯,把哪几种地形统称山区;山区约占我国总面积的多少

(出示中国地形图)观察一下我们的地形图,同学们发现山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承转: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发现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当然,反映的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同时,这也表明了我国的地势特点。

(二)、地势特点

多媒体出示图3—12,及3—15地形剖面图,思考: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概况

名称及分界线

平均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回归生活突破难点“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地形、地势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河流分布图、人口分布图,思考: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产生什么影响?

想一想:地形对人口分布产生什么影响?

(三)、活动探究:地形地势的影响

1、山区的开发

小组合作: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一张探究单,有组长把讨论的内容写下来。选代表展示。

展示楠溪江风景材料,问:楠溪江风景区是不是山区?

我们该怎样更好的开发楠溪江呢。

1)请同学们概括楠溪江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概括课件山区的开发有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也有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等特点。)

2)请你对楠溪江的开发和建设出谋划策。

转承:就如同学们说的,我们的山区开发还需要保护环境,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开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即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同时也对地形地势所产生的影 响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希望同学们明确,不管在何种地形上生活,人们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课堂延伸:我们了解了复杂多样的地形,这样的地形会给我们国家的气候和河流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完成。

板书:

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

复杂多样的地形 地势特点阶梯状分布

山区开发

 地形地势影响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 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 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