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教师资格证面试地理气温分布说课

2015-06-16 xredued04


气温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1气温分布》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地理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气温与降水”部分的第一节,包括“地区差异显著”、“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 遍高温”、“五个温度带”三部分内容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读图要求,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图表,提高学生阅读图表以及从中分析总结出地理原理的能力,以便 为今后学习地理打好基础。
学习《气温分布》可使学生在预备年级学习多变的天气基础下,具体了解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读图、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可为后面的区域学习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2.教材的处理
气温分布的内容偏属于自然地理范畴,从本节课的学科能力上来讲,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那么就等温线而言,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 了,在预备年级时已经有所学习了解,因此我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本节课在老师带领读图分析我国年平均气温和南北气温分布特点以后,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活动 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的 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提供素材和信息,(如: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 潜能非常有利。指导学生读图、用图,进而掌握读图的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3.课时安排
一课时。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处理之后,一课时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并能运用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年平均气温、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成因。
(2)学会运用“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及其与气温的关系。
(3)理解气温与纬度位置、地形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地区差异,学会以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运用各类图表认识地理事项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看图阅读材料,拓展知识面,激发探索精神。
5.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难点: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提问法
3.活动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我校的七年级学生80%为外来务工同住子女为主,学习态度良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在知识储备上,经过一学年的地理学科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读图和阅读分析能力,同时储备了世界气候内容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2.学法
(1)自学的方法
(2)小组讨论的方法
(3)读图、比较、分析、交流的方法
四.说过程
导入
师:(投影故事显示),是真的吗?两则故事是真的吗?
新课教学
读图:书本p36,(投影)。
1.读出漠河、沈阳、上海、广州、喀什、昆沙这六个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是多少。
2.漠河、沈阳、上海、广州这四个城市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这四座城市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与什么因素关?
由此可以总结为在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受纬度位置影响,自南而北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3.上海与昆沙的纬度相近,但是年平均气温的值却相差较大,这是为什么?
(上海平原地区、昆沙青藏高原地区)
4.喀什与昆沙比较,喀什的纬度比昆沙高,为什么气温也比昆沙高?
(昆沙青藏高原地区,喀什盆地)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