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2016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2016-04-12 xredued04


【真题回顾】

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2014下半年全国统考)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答案:A。解析: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为消退。

【相关知识点】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其原因就是强化,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可以控制行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 同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物也即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 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1)正强化

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 用奖励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扬,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这种现象都属于正强化,其中表 扬和物质奖励都属于正强化物。奖励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奖励的运用要得当,否则会强化不良的行为。这一点在中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所体现的现象都属于负强化作用的现象。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如何摆脱痛苦。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从 而避免痛苦。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在反应后撤除了厌恶刺激,加强了同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的原理。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