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xredued04
(三)过程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部门的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和基础;
(2)在本质、方法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区别:两种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2)计件工资
公式:每件工资单价=日计时工资额/日产量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3)其他工资形式
a.“泰罗制”:美国工程师弗里德里克﹒泰罗1884年提出。
内容:制定最经济、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法”,实行“分级工资制”,即规定高低两种计件单价:工人超过定额时,按较高单价领取工资,否则反之。
b.“福特制”: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913年首先采用。
内容:加速传送装置的运转速度,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
四、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一)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二)假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一般是在工人劳动以后。
工资随工作日的长短变化而变化。
工资随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的高低而不同。
(三)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要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关键是区分劳动力和劳动这两个概念。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一)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公式:小时工资单价 = 劳动力日价值/工作日小时数= 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