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2
xredued04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教育有一句老话,说“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张思明形容的“你需要柴,就给你一把刀”,在这一环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的是“走进课文,解说风景”的学习方法,当然,我们不能生硬地把学习方法出示在黑板上让一年级学生自学,也不能够去讲解学习方法的理论,而应该通过环节的设计,潜移默化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解说风景”。因此将本环节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画”“话”转换。在备课中我发现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很耐人寻味,从院子说到石榴树,再说到石榴果实。可见“院子”是故事的背景,也就成为情境教学的情境背景,所以我首先创设小院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浮现院子的画面;再通过教师提示话语,调动学生听觉、嗅觉参与观察和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官,从而一步一步“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将所想象的画面,转换成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激发学生言语的欲望,逐步“解说风景”。这样的教学也正符合写作的思路。
一年级孩子肯定不能意识到作者写作的思路,但是我还是试图在过渡导语中渗透这一点,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的视角,即“整体的院子——个体的石榴树——最吸引注意力的石榴果实”,观察生活,描述生活。
2、同样,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之所以会说“吃石榴”的话语,肯定是力力表露过“吃石榴”的想法,原来文章里的孩子和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们一样“嘴馋”,这样就拉近了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角色,走进文本。
3、读、演、悟相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力力并不知道“石榴笑了”的第二层含义,他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在这个环节,为了突破理解“石榴笑了”这一重难点,我设计学生表演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但又不能让学生简简单单地复现文本情境,我又设计简短提问,引导学生说说准备的办法,原因和表演后的心情,让学生感到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就是情感经历的过程。并从中明白“石榴笑了”的第一层含义。
4、情景再现,感情朗读,学习第三段。石榴并不是一天就成熟了,力力在盼望中,秋天才姗姗来迟。为了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历,我设计了引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力力的盼望,感受秋风的凉爽,听到秋风的声音。然后直接转到“石榴笑了”的第二层含义的理解上,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实践活动
学生在文本学习中一定有很多的感悟,我设计了填空和实践活动两个环节的练习,让学生在总结、交流自己的收获的同时,了解植物有自己生长的规律,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主板书、副板书。主板书简洁的点明石榴笑了的两层含义,副板书写出学习方法。
15、石榴笑了
唱歌 边读书边思考
不笑 跳舞 成熟 “呼呼”地吹 想象画面
讲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