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教师资格证面试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分析 合理的购物方式

2015-06-16 xredued04


巧妙预设,精彩生成
—— 《合理的购物方式》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为教师处理教学和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所有学生的特长、个性都有锻炼和发展 的机会。新课程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做好课前巧妙预设,以求课堂精彩生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与结 论并重,倡导学生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案也必须是学生的学案。所以教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 的又一亟需解决的问题。不久前,我听了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科教研组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合理的购物方式》,听后让我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感受 颇深。
【案例描述】
案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你买彩票中奖了,得了500万,你会如何消费?”
生1:“我把它全都捐献给国家。”
生2:“我一部分捐献给国家,剩下部分自己用,如买别墅、买车。”
生3:“我把它存进银行,拿利息。”
生4:“我用它去周游世界。”
生5:“我用它讨老婆。”(全班大笑)
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意料之外,游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匆忙收场,不了了之,不顾学生反应(学生感觉摸不着头脑),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上课。
案例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口袋里有100元钱,你会怎么消费?”
生1:“买零食。”
生2:“买玩具。”
生3:“买衣服、鞋。”
生4:“买彩票。”
生5:“买文具、学习资料。”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学生们在消费上存在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现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不协调的状况,教学有序进行。 然后教师继续问学生还会怎么消费,学生回答重复类似,学生感觉以无话可说,教学出现了冷场。这时,教师突然话锋一转说:“刚才我请同学们讲了自己怎么消 费,大家讲得都不错,接下来老师考考大家的眼力。老师想再问问大家,你发现周围的同学还把钱花在了哪些方面?”学生思维一下子有活跃了起来,纷纷发言说: 有人在上网,有人在吸烟,有人在喝酒,甚至有人在赌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学生们在消费上还存在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现象,引导学生树立 科学、文明、健康消费观。避免了冷场,教学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案例反思】
两位教师都预设了情景进行设问,为什么学生回答会大相径庭,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呢?第二位教师提出的第一问与第二问仅几字之差,学生的反映和回答又为什么大 不相同呢?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意外,为什么结局又大不一样呢?我认为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立足优化教学设计的预设,同时灵活 应变课堂生成。
一、情景预设要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标提出关于具体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建议:“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与将知识讲解或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进学生将目前所学的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 的事物相联系。为此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时,情景要生活化,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第一位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假如你中奖得了500万,你会怎么消费?虽然 中奖是生活中真实的事,但对学生来说那是可想而不可求的,500万只是遥远的梦想,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所以学生的回答当然会不切实际,游离教师创 设的预设目标应在预料之中。而第二位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假如你口袋里有100元钱,你会怎么消费?这是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景,切合写生生活实际,学生 当然觉得有话可说,而且回答真实可信,因而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课堂的精彩生成。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