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
xredued04
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6课,内容分三部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 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本课还与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前后呼应,在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处于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难点:张骞通西域。
依据:学生对西域的地理概念陌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且地名多;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两次出使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总之,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统一的。因此,我在本节课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教学,采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表现欲强,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这种欲望比作干柴,恰当的激发就象火种,所以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一个 自我展示的舞台。
(一)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3、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二)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去网上和图书馆去收集有关本课内容; 老师指 导学生在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指导学 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丝绸之路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
(一)课前准备(结合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布置)
教师准备:
认真备课。查阅相关的资料,设计本课教学环节和调动、启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些问题。提前一周布置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目、资料和网站。对学生的准备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的准备:
预习本课。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料,老师指导学生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