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教师资格证面试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说课高

2015-06-16 xredued04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理由依据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1、导入新课时采用读书指导法

 

因为课文这段内容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你生活在唐朝,是杭州人,要赴长安赶考,应如何走?考哪一科目?准备什么内容?”

 

设计这一情境问题,唐朝考生要赴长安赶考,应如何走?学生可以复习“隋朝大运河”这一基础知识。考哪一科目?准备什么 内容?”是根据教育学原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仿佛回到那繁华的唐朝,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合理想像,各抒已见,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知识,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目的。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辩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掌握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又抓住教学契机,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人认为科举制度以才能作为 选官标准,是进步的;有人认为科举制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五十少进士,是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各个小组派 代表发表意见并展开辩论。有的小组可能会从隋唐科举制的作用来论证科举制是进步的;有的小组可能会从科举制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而且录取比率 只有1-2%,考中机率很小,论证科举制是消极的;有的小组可能会从明清的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来论证科举制是消极的。不管学生的辩 论情况如何,教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应指出科举制是进步的,另外分析问题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不能用明清的八股取士来解释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教 师利用“给合历史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方法论对学生进行点拔、引导。

根据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辩论赛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情绪高涨,课堂气氛达 到高潮。既有小组的交流讨论,又有组际的质疑碰撞,课堂上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式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表看法。而教师 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辩论中起引导、点拨作用。

过渡语:正是因为科举制度为唐朝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所以唐朝人展现出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过渡语既扣紧课文的主题,又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良好气质。

4、巩固训练

(1)、选一选: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2)、辨析题

有一位唐朝考生,准备了八股文,赴长安赶考,考中了状元,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3)、让学生共同命题(题型可以有选择、辨析或开放性的问题)

根据本课的课标是“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训练来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共同命题既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发挥自已的才能,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衣食住行时尚

这部分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串,角色扮演,寓乐于学。

学生讨论:“假如你生活在唐朝,是一名长安市民,你的一天将如何度过?”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我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唐朝人的衣食住行融入惟妙惟肖的表演中。

角色扮演,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初一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设计体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 结合。一方面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观赏的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体验到盛唐时期人 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唐朝人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这部分内容只作简单处理。

这部分内容课标不作要求,学生在辩论赛中作为论据已运用到,因此教学时只作简单处理。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