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
xredued04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说课稿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匈奴族自战国时期兴起,历经秦、两汉,随着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分裂,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和战变迁;两汉时期因国力的变化,对匈奴的政策不断调整。“战”与 “和”两种方式都促进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来往和合作构成历史的主流。其间变化,前承汉朝的大一统与两汉经济的发展,后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在本单元中地位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匈奴族的兴起;
一个主题——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
一条线索——“战”与“和”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主体(学生):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科学 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但因年龄特 点,对事物的认识,还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难度,这也是课堂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历史渊源,匈奴与两汉关系的历史变迁,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为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了解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及其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浓厚的民族感情;
2、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对比“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与“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示意图”,让学生学会并初步运用地图剖析历史现象及历史变化;
2)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政策有何不同”、“两汉时期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战争与和平都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本课重点有两个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秦汉时期日渐强大,进入鼎盛。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的民族关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对匈奴政策的调整的根本原因。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度,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 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我不是以传统教师“教”的身份,而是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两汉的民族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