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
xredued04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里海、贝加尔湖、死海等,这些漂亮的景观都位于我们亚洲,我 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大家想不想更进一步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家园――亚洲?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一下它。
讲授新课:
1、全球共分七个大洲,亚洲被称作世界第一大洲。学生在感到自豪的同时,通过小标题《世界第一大洲》的提出,在课本的P2~3页,自己找到能够证明“第一大”洲的依据。在此教师需要特别强调: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而不是跨经度最广。
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集锦》后观看幻灯片。
设计意图:认识完亚洲是第一大洲后,马上认识《亚洲地理集锦》可以使学生对第一大洲认识更加深刻,而且能使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到最大化,学习也更有激情。
2、对于《亚洲的范围》这一重点内容,我采用了分组等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具体形式为我把学生每6人分成 一组,分成若干组,并推选1人为组长,组长扮演亚洲,其它小组成员按照其在组长的不同方位分别扮演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各自做介绍,说出自己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以及分界线的划分。
学生活动:完成上面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形象地把握亚洲在大洲、大洋中所处的位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学,这比单纯的读图背诵效果要好得多,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因为亚洲面积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区位。
4、轻松一下:欣赏歌曲《亚洲雄风》
转折: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听到这首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地势的壮丽画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自然过渡到《地形和河流》。
教师提问:这里“山是高昂的头”山会是什么山峰?这座山峰又坐落在何处?其位置在又在亚洲的哪里?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图6.5完成教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马上又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引回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得出地形特点之一:“中间高”。
教师活动: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指导学生找出图中的几个大的平原,及其所处图中的位置。从而得出地形另外的特点:“四周低,起伏大”。并利用P6地形剖面图6.7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对于亚洲的地形特点,教师不是教条般告诉学生怎样怎样,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折: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必然会产生影响。
教师活动:分别找出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河流名称。看看这些河流发源地有没有共同之处,并总结河流流向特点。
全课总结:找学生谈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求长话短说,用几句话加以概括。
课堂训练:完成课件中的习题。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 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 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 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