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2016教师资格统考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十:学习动机

2016-04-11 xredued04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 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一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 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 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1 2 3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