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综合素质资料整理五:课堂纪律

2016-07-01 xredued04


外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容易被察觉,直 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盲目反抗的行为。对于这种问题行为,教师 应迅速、果断地加以制止,并对行为主体进行批评,防止该行为在课堂上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不易被教师察觉 的,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的行为。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学生个体的活动,尽管不会直接危害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 影响。主要包括注意力涣散行为,对课堂活动的回避行为,对课业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抗拒课堂的行为。存在内向性问题行为的学生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关心和注 意,还常常表现出依顺和服从,使人觉得他不存在困难也无需外界的帮助。因此,这一类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环境。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 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 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

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1 2 3 4 5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