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2
xredued04
一般认为结构游戏的发展呈现了如下的顺序:1.5岁左右,儿童开始简单堆叠物 体;2~3岁时,儿童往往先动手后构思,主题不明,成果简单、粗略、轮廓化;3~4岁儿童逐渐能预设主题,成果的结构相对复杂,细节相对精细;5岁以后儿 童结构游戏中的计划性有所增强,并可以多人分工、合作完成大型的建构;5~8岁时,结构性游戏的比例达到了顶峰。
4.规则性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可以是由成人事先制订的,也 可以是按照故事情节要求的,还可以是儿童按他们假设的情节自己规定的。这类游戏一般是4~5岁以后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幼儿中期的儿童能按一定的规则进 行游戏,但是也常常会出现因为自己的兴趣或好恶而忘记或破坏规则的现象。幼儿晚期的儿童,不仅能较好地开展这类游戏,还能较好地理解并坚持游戏的规则,并 运用规则约束参加游戏的所有成员。幼儿中晚期经常开展的体育游戏、运动竞赛、智力竞赛等都属于规则性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
二、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依据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所呈现的相互关系这一维度又可将学前儿童游戏分成以下4种。
1.独自游戏
独自游戏指儿童独自玩耍、尚没有玩伴意识时期的一种游戏情形。处于独自游戏阶段的儿 童往往旁若无人玩着自己的玩具。独自游戏一般出现在出生后头两年内。儿童摆弄的客体可能反映了客体的功能及社会用途,也可能使客体的外形、位置及其性质等 发生变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客体为对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复杂。儿童不仅关心引起客体变化的行为,而且对客体本身也发生兴趣,动作的灵巧性与精 确性也不断加强,逐渐能将自我与客体区分开来,以至产生好奇心和探究行为。
2.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一种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 人独自游戏。在平行游戏中,儿童玩的玩具与周围儿童的玩具相同或相仿,儿童之间相互靠近,能意识到别人的存在,相互之间有眼光接触,也会看别人怎么操作, 甚至模仿别人,但彼此都无意影响或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之中。既没有合作的行为,也没有共同的目的。这类游戏正反映了2~3岁儿童游戏的社会性交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