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综合素质资料整理八:德育概述

2016-07-01 xredued04


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级增高而加强,初三之后逐步 趋向成熟。但是由于道德情感的复杂性,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先进班集体是发展道德感社会因素的重要条件,如果教育不力,中学生很 可能处于第一、二级的情感状态,这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三)中学生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

中学生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表现在意志行动的水平和言行关系两个方面。

1.中学生道德意志行动的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中学生的道德意志行动的目的性、自我控制的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 初三之后道德意志行动日趋成熟。但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关键在于教育,在于他们所在班集体是否健全与形成制度,如果教育不力,高中也会 产生“乱班”。“乱班”往往影响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水平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要从初一开始,就要加强“常规”教育,这在中学阶段仍有重要意义。

2.中学生言行一致的发展

中学生言行一致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言行不一要作具体的分析。言行一致性问 题表现在年龄特征上也显得很复杂。在良好的班集体中,中学生的道德言行可以在初三之后趋于一致,并且动机与效果也可以在那时得到统一;但在教育不力的情况 下,中学生说假话或欺骗的习惯,也容易在初三前后形成。因此,改造说谎欺骗的行为在中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四)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健康的品德心理,是否具有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品德是由众多的道德行为集合而成的。

研究表明,60%的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初三或初三之前形成的,20%的中学生 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高中形成的,还有近20%的中学生至高中毕业还未形成良好的或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靠练习。一个良好的班集 体,由于加强行为习惯的练习,对每个集体成员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品德不良的学生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是能得到改造的;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抓 紧教育,适当地改变环境,也不一定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但如果形成不良习惯,一旦失去严格要求的环境与集体,往往会养成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内容具体规定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它标志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等因素。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 2 3 4 5 6 7 8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