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2
xredued04
《看花灯》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的学段。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取 ‘字不离文,文中学字’的随文识字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实时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映入相关的资料,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而低年级的朗读任务尤其重要。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来训练朗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涵。
1、通过想象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2、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朗读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看花灯》是京版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着校内外生活、春天来了,从几个方面安排了4篇课文。写校外生活的有《看花灯》,这一篇反映儿童寒假期间生活的课文。讲的是“我”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和妈妈上街看花灯的情景。本课语言优美,内容不难理解,可以通过多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要将不同形式地朗读贯穿始终。
2、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一般都能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拼音文字,具有简单的分析能力和一定朗读能力,能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课文内容。但是他们知识面小,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有逛庙会、看花灯的生活体验,但是,孩子在参与这种活动的同时,也仅仅是看到一部分花灯的样子, 而且因人多,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一看。只能感受到颜色的漂亮,对于真正的美并不能感受到。况且,我班有一部分学生为外地来京务工家庭子女,他们没有逛庙会、看花灯的生活体验。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还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利于指导朗读。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信息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更愿意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花”和多音字“正”。认识11个字,认识“草字头”。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4、 能说出课文中花灯的名字,并能把自己见过的花灯讲给大家听,感受看花灯的欢乐。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中花灯的多和第3自然段中花灯的漂亮。
教学难点:
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逛过庙会或没有看过灯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使这些学生感受看花灯的欢乐。